中心供氧系统厂家
电话:186-2808-6789

唤醒扎布耶茶卡——西藏首个现代化新能源材料项目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4-02-14 14:41:47 作者: BOB.COM

  巍峨的雪山耸入眼帘,飘逸的白云系在腰间,湍急的大河奔腾身畔,蜿蜒的公路迢递天边。

  从驱车西行1200多千米,览过高原上的奇观美景,中国化工报记者11月20日来到我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最西端的仲巴县,一片无垠的湖面如天镜般露出容颜——扎布耶茶卡,亚洲最大的锂矿盐湖,在此沉睡了千万年。

  在这个海拔约4500米的盐湖旁,西藏历史上首个现代化新能源材料项目——扎布耶茶卡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下称扎布耶项目),在一片欢呼中实现机械竣工。

  藏语中“茶卡”即盐湖。扎布耶茶卡是全球三大百万吨级锂矿盐湖之一,也是世界罕见的富含硼锂钾铯等资源的大型综合性盐湖,长久以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然而,在这个“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在这片空气氧含量仅为平原地区50%的高原,建设一座现代化工厂,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绿色化资源利用,何其艰难!

  2021年9月30日,“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从安徽合肥而来。中国化学所属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华科技)与西藏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藏矿业)签署了扎布耶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运营(EPC+O)总承包合同,建设规模为年产电池级碳酸锂9600吨、工业级碳酸锂2400吨、氯化钾15.6万吨。

  执子先行的是一位女“棋手”——东华科技副总工程师、项目经理裴琼。而能让项目团队诸多“糙汉子”们服膺的,是她在技术领域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钻研。

  “该项目以盐湖水为原料,应用我们和西藏矿业联合研发的世界首创的全膜法提锂工艺制取碳酸锂产品。”裴琼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项目装置操作简单便捷、工艺稳定性强,产品纯度高、成本低,且基本无“三废”产生,可有效保护盐湖生态环境。

  然而,恶劣的高原环境“还招”了:一是4500米海拔环境里设备降容严重,最高达40%,而很多技术标准只适用于海拔4000米以下。无论电气、仪表还是管道、安装专业,都必须直面这一难题。二是大风严寒之下,每年只有5个月的土建施工档期,严重影响工期。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裴琼的回答冷静而坚决:“新题新解,有难题,就突破它!”她带领项目团队集思广益,大胆创新,设备选型千淘万漉,方案设计别出心裁,使各专业成功“做活”;在采购、施工、管理方面也费尽“新”思,科学安排采购,确保材料设备安全快速到场,并以高完整度的设计工作大幅度的提高施工效率。

  “一子解双征”的妙手,让项目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既快又稳,整体进度全部按计划执行,一天工期也没耽搁。

  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女“棋手”却谦虚了:“只要大家凝心聚力,问题大如天,也能‘罩’得住。”

  缺氧,空气氧含量仅为平原地区50%;严寒,冬天气温可达-30℃;偏僻,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都依赖外运……

  “上来的就是英雄,离开的也不是逃兵。”项目执行经理赵磊2021年10月12日带队首次来到这里时,看着眼前的荒野惊呆了,他忍着因高原反应而加速的心跳,回头对伙伴们这样说。

  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因为现场临设还没建,他们只能就近住在简陋的招待所里。缺氧加上严寒,带来的是夜夜难眠,好不容易入睡又经常被冻醒,洗澡更是奢望。“一个月没洗澡,糙得没法见人。”想起刚来的第一个月,赵磊仍然心有余悸,他说,这里常常停电,手机信号约等于无,他格外的注意保存手机电量,深夜无眠时可以了解一下儿子的照片。

  “那时条件差,夜里裹两床被子,又冷又疲惫,抬手看表都费劲。早上起来水缸都结了冰,洗漱还要凿冰打水。”虽是女同志,裴琼也和男同事们一样受苦,但她更着急的是如何改善现场工作生活条件,让大家少受罪。2022年4月底,项目临设终于投用。在裴琼的坚持下,临设不仅配备了完善的供氧供暖系统,还单独建设了通信基站,并在活动室摆了台球桌——用台球这种相对温和的运动,缓解现场人员的压力。

  渡过最初的困境,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然而,出人意料的难题接踵而至,首先是吃饭。“这饭虽然吃得上,但吃不下啊。”项目施工经理蔡兆旭和记者说,因为高原缺氧,吃饭也成了“体力活”。一个有趣的画面是:大家吃饭时会不约而同地吃两口就歇一歇,不能快,快了就得喘。他刚来时很不适应,一个月瘦了10多公斤,但也只能跟着大家一边吃一边歇,争取多吃一口饭,多攒一把劲,多干一点活。

  “同样的工作内容,高原地区投入的人力是平原地区的1.5倍,施工风险、压力也较大。”项目施工副经理熊艳红说,做好充足的预案是关键。作为大家眼中靠谱又乐观的伙伴,他一方面发挥自身经验优势提前策划,另一方面时时关注设计工作的完整度、采购工作的提前量和实施工程人员的调配管理。而聊起高原施工的艰辛时,这位41岁的小个子笑了笑:“来都来了。”

  2022年8月,一场疫情突袭而至,带来了“大考”。物资完全依赖外运的项目现场不仅陷入停工,还面临断粮风险。作为年轻人口中的“磊哥”,赵磊挺身而出,一边多方协调、调配物资,一边安抚人员情绪,直到3个月后现场回到正常状态。今年4月,赵磊在一次长途行车中因颠簸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但他匆匆检查后依然坚守在现场,对大家说“磊哥”就在身边。

  “海拔4500米又怎样?”赵磊说,“山再高,人只要登上去,就是更高的峰顶。”

  这条路通常怎么走呢?一般的选择是从合肥乘机经成都到,再开车十几个小时,翻过多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经日喀则和仲巴县,到达项目现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裴琼喜欢用这一名句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30年的光阴一去不返,“八千里”的这条路却仍要来回走。走过多少次,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作为项目经理,裴琼要克服高血压以及高寒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在项目现场和公司本部、业主、合作商之间奔波往返。仅在项目合同签署之前,注重技术细节的她就去现场踏勘了3次,因为“不去不行啊,不放心”。

  项目设计经理张华夏、费控经理王立也在这条路上多次往返,但在这条路之前,他们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加班路”。2021年年初,在裴琼的带领下,张华夏、王立等组成项目组,大年初四就到公司加班,不断修正完善技术方案,常常加班至凌晨。经过8个月的精益求精,他们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赢得了业主信任,虽然概算投资超过预期,但依然成为业主的最终选择。

  记者随车抵达仲巴县时,司机一打方向盘,汽车拐进荒原里的一条沙土路。这条被项目财务经理张天博戏称为“万里长征最后一步”的土路,是项目车辆硬生生压出来的一条新路,将仲巴县到项目现场的距离缩短了60多千米。因有诸多繁琐事务需要协调,张天博在其间奔走频繁,路上的每一条小河、每一处坑洼,他都熟稔于胸。这条土路也听过他无数个工作电线米一个,这是记者为他粗略计算的结果。

  从合肥到扎布耶茶卡的这条路,对项目部皖籍员工而言,不仅意味着工作地点的迁移,还有身体状态的折腾。从合肥来这里,先要花三四天适应缺氧环境;而从这里回合肥后,还要花好几天改变醉氧状态。用张天博的话说,就像“唐僧来回取经”。

  然而,无论是工作30年的“70后”裴琼,还是从业20年的“80后”张华夏,或是入职不到10年的“90后”张天博,他们都说:走在这条路上的都是年轻人——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

  扎布耶茶卡地处偏远,寒冷荒凉。因其位于边境地区,外地人来此还需持有《边境管理区通行证》。然而两年多来,先后有上百人怀揣着对爱人、儿女和家乡的思念,来到这片高原上战天斗地。他们图啥呢?

  35岁的项目质量经理张家说,那一张张通行证上,写着中央企业建设西藏的信念,写着他们创造奇迹的决心。项目投产后,每年生产的电池级碳酸锂可供约20万~30万台电动汽车使用,按每台车年行驶2万千米计算,对比燃油车每年可减少约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要实现这个目标,负责质量检查督改的张家责任重大。虽然一直未能适应高原环境,饱受失眠困扰,他在工作中仍然严苛而专注:“工程建设小心一千次都不要紧,马虎粗心一次都太多了。”

  然而下班后,张家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文艺青年”。他常绕着湖边捡石头,看看野驴和土拨鼠,发发呆。一个拳头大的小水窝,也能照出人间最纯净的倒影。“这让我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样美丽的地方,是我们中国的;也有一种‘贪婪’的渴望——这样荒凉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建设好。”他说,“这里是我的国,也是我的家。”

  张家记得,去年4月,项目现场停电7天,大家蹲在仅有的临时供电设备旁围成一圈给手机充电,其乐融融。“那天傍晚,我和项目上的藏族司机师傅开车到湖边,围着湖边赛跑,就像回到了小时候。”说起这些,他笑起来,“你说我们是英雄吗?不,我们只是一群懂事的孩子。”

  在这群“懂事的孩子”们的努力下,项目一点点从图纸照进现实,还为当地提供了150余人次就业机会,累计为农牧民增收近4000万元。

  他们中当然也有藏族员工。整天挂着甜美笑容的“00后”藏族女孩次仁琼达放弃了的安逸工作来到这里,为建设家乡尽一份力。同时,在同事们的鼓励下,她每天刻苦学习,要实现心中的大学梦。

  25岁的旦措姆是财会专业的本科生,却主动承担起信息化工作,并随“师傅”张家学习。旦措姆和记者说,她的梦想是考下二级建造师的执业资格,而吸引她来到这片荒凉高原上的,正是“师傅”的一句话——

  今年8月,初访扎布耶茶卡,我拍摄了短视频《海拔4500米工地上的藏族女孩:我想当个建造师》。视频播出后,项目上许多人告诉我,他们看哭了。11月再访此地时,我成了最懂他们的“老朋友”。在“老朋友”看来,项目部员工形容他们是一群“懂事的孩子”,真是再贴切不过。

  因为懂事,他们响应习“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号召,从海拔30米的平原来到海拔4500米的高原,建设西藏首个现代化新能源材料项目;因为懂事,他们忍着缺氧、高寒和孤独,奋战两年多,让一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也因为懂事,他们践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建设,担起中央企业的责任。

  因为是孩子,他们怀揣着对祖国的炽热感情,急国家所急,爱人民所爱,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绑定在一起;因为是孩子,他们汉藏员工间亲如手足、热忱相待、彼此成就;更因为是孩子,他们把这个“头上一片天,眼前一群山,身边一个湖,脚下一条路”的地方,当作自己的家园,无私地奉献年华。